图书名称: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作者:(美)史普罗(R.C.Sproul)
译者:胡自信
定价:58.0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5
丛书名:思想与人生系列
ISBN:9787542665508
作者简介:
史普罗(R. C. Sproul,1939-2017)美国Shen学家,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博士,怀特菲尔德Shen学院博士,曾任教于美国gai革宗Shen学院和诺克斯Shen学院,林格尼尔事工(Ligonier Ministries)创办人。著有多本畅销书,包括《认识圣洁》《认识预定论》《圣ling的奥秘》《Shen学入门》等。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然而,事实上,指导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思想或多或少都是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过来的。哲学的追本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这些思想的前设。
这本哲学简史不是写给哲学家,而是写给所有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无论是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普通大众,还是有文化的专业人士。作者以生动、简易、活泼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并帮助读者认识这些思想观念对个人生活和世界历史可能带来的重大“结果”。
目录:
前言为什么要学哲学?
第1章早期哲人
第2章作为实在论者与观念论者的柏拉图
第3章“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4章恩典博士奥古斯丁
第5章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
第6章近代理性主义之父勒内·笛卡尔
第7章近代经验主义之父约翰·洛克
第8章怀疑论者大卫·休谟
第9章革命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第10章理想主义的社会改革家卡尔·马克思
第11章丹麦的牛虻索伦·克尔凯郭尔
第12章无神论存在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13章作为文学家与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
第14章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达尔文与弗洛伊德
结语吉尔松的选择
注释
推荐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努米底亚(Numidia,现在的阿尔及利亚境内)的一个小城塔加斯特(Thagaste)。他父亲是异教徒,母亲莫尼卡是虔诚的jd徒。430年,奥古斯丁逝世,这时他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恩典博士”。他是第一个千年里最伟大的哲学家兼神学家,也很可能是整个JD教时代最伟大的Shen学家。
奥古斯丁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求知热情。十九岁时,他就能阅读西塞罗(Cicero)的著作,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对真理的探索。他经历过成长与思想动荡的不同时期。起初他不接受JDJ,却信奉摩尼教的二元论哲学。后来他又相继接受了怀疑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386年,他皈依JDJ。在此后的十年里,他成为主教,并一直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他著作等身,最有名的两部是《忏悔录》(Confessions)与《God之城》(The City of God)。在与异端多纳徒派(Donatists)和帕拉纠派(Pelagians)的激烈论战中,奥古斯丁捍卫了JDJ的正统教义。
有人认为,奥古斯丁成功地综合了柏拉图主义与JDJ教义,但是他的著作没有提到这样一种理论。他关于认识论、创世说、罪恶问题以及自由意志的本质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他的思想影响了jiao会论、三位一体论和救en论的发展。
奥古斯丁坚决反对古代各种形式的怀疑主义,力图为真理奠定基础。他在心灵或灵魂内部寻找真理,因而成为心理反思之父。他要寻找的真理不仅具有或然性,而且具有永恒不变性与独立性。他深知感性知识具有局限性,感官可能会欺骗我们,他以船桨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船上的人看来,水中的桨是弯的,但事实上,桨是直的。
奥古斯丁致力于寻找具有确定性的领域,他发现在理性的与数学的领域,以及自我意识的领域,存在着确定性。在自我意识的活动中,我们能够直接而明确地认识心灵的客观存在。早在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提出其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以前,奥古斯丁已经提出这样的论点。他反对学术怀疑主义者对错误的惧怕,也反对他们的或然论——他们说,“我错了,所以我存在”。他认为,一个不存在的人是不可能犯错误的。因此,即使某人犯了错误,他也只能首先存在,然后再犯错误。所以即使是错误,也能证明事物存在的确定性。
奥古斯丁还认为,非矛盾律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每一种否定它的尝试中,都必须假定和使用这个规律。因此,否定不矛盾律,或者与这个规律相“抵触”,实际上就是肯定这个规律。
在奥古斯丁看来,数学是客观的、毋庸置疑的真理的来源。像逻辑那样,数学不依靠感性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不仅2+3等于5,而且在任何条件下,2+3总是等于5。
真理与启示
God的启示是奥古斯丁的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启shi是所有知识的必要条件。柏拉图说,要想摆脱洞穴墙上的那些影子,洞中的囚犯就必须能够看到光天化日之下的事物本身,与此相同,奥古斯丁说,God的启示之光是所有知识不可或缺的。
光线的比喻很有教育意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都有视力。我们有眼睛、视神经等——我们具有看东西所需的一切条件。但是一个视力非常好的人,如果被关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他就什么也看不见。所以要想看见事物,必须有外来的光线,同样的道理,要想认识事物,必须有来自上帝的启示。
当奥古斯丁讨论启示时,他不仅是在探讨SJ当中的启示,他同时也在讨论“普遍的”或“自然的”启示。不仅SJ当中的真理要靠God的启示,所有的真理,包括科学真理,都要靠God的启示。这就是奥古斯丁之所以鼓励学生们要尽可能多地认识事物的原因。在他看来,所有的真理都是God的真理;如果某人发现了真理,他就发现了God,因为God即真理。
即使在自我意识的活动中,人们也能直接感受到God。当我意识到我自己时,我同时也就意识到我的有限性以及创造我的那位God。奥古斯丁认为,对自我的认识与对God的认识是哲学研究的两大目标。正如奥古斯丁的门徒约翰·加尔文后来所言,在对自我的认识与对God的认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同时并存的关系。不首先认识我自己,我就不可能认识God;不与God建立联系,我就不可能真正认识我自己。